从2011年起,我们和推广义工在网络里宣传戒邪淫,发放不净观资料,建立中华德孝网,传播中华传统文化公益论坛报告。迄今为止,加上QQ空间、独立博客等网站群,已经超过1000万人次浏览观看。
不净观资料是辅助,对于很多青少年,短期内有很强的震撼作用,有它的独特作用。但年龄小,心理承受能力差的,不建议看。
有大约一半加我QQ索取不净观资料者,大多比较有礼貌,他们懂得说 “您好、谢谢、感恩、能不能向您索取下不净观资料”等敬语。有理由相信,由于自我能柔软,他们能更快的戒除邪淫。
但也有一部分青少年,由于长期手淫,内向自闭,会极大的害怕社交,害怕与人交流,也不懂得基本的人际交往礼貌用语。他们连“你好”都不会说,加了QQ直接就发三个字“不净观”,或者发个截图。
更有甚者,只发一个字“在”,他们用这个方式打招呼。“在”是什么意思?好比古代的皇帝早上起床,咳嗽一声,底下的奴才就得赶忙端茶倒水,伺候穿衣服。
诸如这样,是不知礼敬,情商低下,深陷邪淫者的写照。
青少年,长期沉溺于邪淫者,我们所接触的,许多这样的青少年,他们的QQ名称往往是起的很丧的昵称,或者干脆放个空格,名字留白。头像也是如此,要么很丧,或者一片空白,或者用很激进偏激的图片,或者孤傲的图片。他们已经不自觉的进入幽闭症的心境,敏感,自卑,容易起应激过激反应,犹如刺猬。
凡看到这里,自检有这样的情况者,应自省自凛。
一方面他们渴望得到帮助,一方面又有如刺猬一般,有意无意会刺到别人。 他们的内心大多善良单纯,为什么说善良?他们宁肯自渎,也不屑于去找小姐,嫖娼,去祸害别人,有自己的底线和坚守。当然,这也是保命保身的坚守。几年下来,我们也接触了不少罹患艾滋病的青年患者来求问求医,他们的一生将何其可怜。
那么,如何彻底戒除邪淫,先从柔软自己开始。学会说“您好”、“谢谢”、“麻烦”、“能不能”开始。学会说“您”,代表着一个人的成熟。你看邻居那些老年人,哪个不是对人客客气气,言语小心谦诚?为什么?因为他们用一辈子的摸爬滚打,发现对人傲慢,吃不到好果子,懂得说好话,可以让自己为人处世更顺利。路在口中,路在脚下,懂得谦卑礼敬他人,无疑你会获得他人更善意的回馈,获得更多的帮助。从现在开始改变自己,学会说“您好”,记住,是“您好”,不是“你好”,学会之后,加安源老师微信: 2434278039索取资料。
2020.9.17
籍此因缘,也讲讲
学佛同修间的相互礼仪
那么,如何待人接物,向人请教,言语口吻应当如何。包括初学佛的同修,可能还不了解,怎么与同修相互称呼和使用礼敬用语。
学佛同修,只要是在家人,不管男女老少,一般的,都互相称呼师兄。所以,如果到寺院、素食餐厅、念佛堂或者其它学佛人交流的场合,看见称呼女同修为“师兄”,莫大惊小怪,以为别人叫错。这一是为了鼓励和赞扬女性能像大丈夫一样,放下我执,学佛精进,勇猛修行。当然,佛法里的大丈夫,可不是专指男性。
二是避免贡高我慢,比如先学佛的自以为自己学佛早,应该以师兄自居,认为别人后学佛的应该称为师弟。这不对。
闻道有先后,悟道可没有先后。有的人慧根好,悟性高,可能一学修就大彻大悟,比如六祖惠能。所以,切莫称呼其它年龄小的,后学佛的同修为“师弟、师妹”,应以“师兄”称呼,这是佛教的谦卑精神。
1,但是,有例外。如果自己年龄还小,业障还重(比如还沉溺邪淫不可自拔),那么,对年长的同修,如果向对方请教,最好是称呼为老师。尤其如果对方是法会的组织者,讲法者,学修比较好的。自己修学还浅,那么务必尊称对方为老师,切莫以师兄称呼。
年龄相差悬殊的同修,什么情况下,年龄小的可以称呼年长的为师兄?
比如我在大约13岁的时候,跟着师父学习传统气功。一位师姐的女儿才5岁,虽然年龄小,但是也跟着我们打坐练功,共修,而且练出一些小功能,也一起拜师了。那么,她可以称呼我们这些十几二十几岁的同修为师兄。
真学修,有一定修证,那么,年龄再小,他也有资格称呼年长的同修为师兄。
2,学会说“您好”,而不是“你好”。即使是遇到一个可爱的小朋友,你也应该蹲下来,亲和的叫一声:“刘可欣小朋友,您好呀”。
懂得说“您好”,代表着一个人身心谦柔,有修养,有亲和力和摄受力。谁不喜欢被人尊重呢?
3,如果对方是学佛,修行人,或者是学传统文化,向对方致谢,根据对象不同,事情不同,应该说“感恩”、“感恩您”、“感恩老师”、“感恩师兄”等,再发一个双手合十的表情。而不是说“谢谢”。更不能说“谢谢了”,“谢了”,这显得非常敷衍和无礼,漫不经心,没有感恩的诚意。如果对方是出家师父,应说“感恩师父”、“感恩法师”,同时合掌礼敬。
4,如果遇到出家法师,应该称呼对方“师父”或“法师”,这里称呼“师父”,更多的是一种礼貌。遇到自己愿意以“师父”称呼礼敬的老师,应尊称“师父”。注意,是“师父”,不是“师傅”。
“师傅”,是指世俗的做普通服务业的服务人员,比如泥水师傅、水电师傅、搬运师傅、司机师傅等,对他们的尊称。
“师父”,则是授业解惑,指引人生慧命前程的老师、导师。父,是父亲的意思。意思就是投入师门,这个老师的地位和父亲一样,甚至比父亲的地位还高,亦师亦父。当然,拜不同的师父,这个师父的意涵也有不同的层级。比如拜个汽修前辈为师父,学一个修汽车的技能,和佛教所讲的师父有根本的差别。如果是身心走投无路,几欲自杀,拜了一个师父,指引你生死道路,这个师父重不重要?当然重要,这是指引生死的师父。如果更进一层,从佛法法义来看,拜的是指引修行解脱的师父,当然就更重要,就已经超越生身父亲的关系。所以释迦牟尼佛成佛之后,释迦牟尼佛的生身父亲,想要修行,向自己的儿子学习,也就是向释迦牟尼佛学习,他得向自己的儿子磕头,五体投地,拜释迦牟尼佛为自己的师父。
5,那么,在世俗场景,向人请教问题,除了基本的“你好”、“您好”问候语,很多时候,可以以“老师”尊称对方,尤其是在政府相关的机关机构里办事。比如办个社保卡,对办事人员这么问询:“老师您好,我办个社保卡”。
在外面不知道某个地方怎么走,看到穿戴比较整齐的人,向他问路,尊称一声,“老师您好,请问下博物馆怎么走?”
这是尊称,礼敬他人,无疑会收到更好的回馈。
尊称“老师”,是出自孔子《论语》教诲:“三人行,必有我师焉。” 只要是向人请教,一般都是可以尊称对方为老师。现在有些地方,例如河南省郑州市,一些公务机关要求办事人员接待群众,都要尊称群众为“老师”。山东曲阜是孔子故里,山东人在日常生活中,往往尊称别人为“老师”。这对柔化人心,和谐社会是很好的,礼敬能生温暖。
6,学会说“能不能”、“麻烦”,比如参加一个佛七,怎么向义工索取登记表?这样的问候是比较合符谦卑礼敬的态度。“阿弥陀佛,师兄您好,请问报道是找您登记的么?”“师兄您好,登记表能不能给我一份,感恩”。
7,学佛人怎么自称?普通的自称“我”即可,比如在寺院里做义工,请熟悉的师兄递个东西,可以这样说:“果贤师兄,麻烦把扫把递给我一下”。因为相熟,以“我”自称即可。如果这里还总自称“末学”,就显得过于矫情,虽然礼貌,但却像机器人,冷冰冰的礼貌的感觉。
如果是向长辈,不太熟悉的同修请教,应该自称“末学”。“末学”是谦称,和古代读书人对年长有学问的人谦称自己为“晚生”、“学生”、“后学”道理一样。
切莫看到别人文章落款为“末学李大力”,以为他的名字叫末学,你加他好友,这样和他打招呼:“末学你好”,这要闹笑话。
8,向人求问,请教问题,切莫发大笑脸的表情,这显得自己年少无知,无礼肤浅,对人不尊重。
9,初次向人求问,注意轻易不要发错别字。否则显得自己很不认真,很敷衍随意,对人不尊重。看到发错,要及时撤回重新编辑再发送。最好是致歉一下,“抱歉,刚才有错别字。”这是态度,一个人的谦卑态度,显示自己内心的谦柔程度和修养,别人可以看得到,感受得到。
10,学会简单扼要、清楚明白的表述需求,而不要发一些不知所谓的言语。比如有的青少年加了我的QQ,发几个字,“您好,感恩”。看似很有礼貌,其实不知道他想做什么。礼貌而有法度的问询,应清楚扼要的表达自己的意图,不必问对方在不在。这样节约时间,因为你可能整天无聊空虚寂寞,而有学问的人,每天都很忙,沉浸在自己的学究的事业里。节约别人的时间,这也是一种尊重,也表示这个求教者有见识心胸。
比如,前阶段,有位女同修,加了我QQ索取资料,她这样打招呼:“阿弥陀佛,老师您好,看到群里有人发不净观资料的索取信息,是找您索取的么?可以的话,能否发一份给我,感恩。”
诸如这样,既有礼敬,又清楚明白,一次性扼要的表达自己的需求,这是比较好的。能懂得这样说话的人很少,要么是学佛已经比较深,身心比较柔软的同修。要么是学历比较高的,他们的思维逻辑有经过训练培养,严谨清晰。
如果是请教自己关于戒邪淫或者人生的疑问,更建议用WORD文档,完整写一份自己的心路历程和简介、自己遇到的问题和困难、需要什么样的帮助。像写信一样,写完发予老师。这是比较好的做法,一次性把需求写清楚,讲清楚。这个老师解决不了你的疑惑,你找其他老师请教,把文档重新发一份,是不是就简单高效?
就好比,新认识一个做企业的同修,或者有一定社会成就的人,就把自己的简历履历文档或链接发予他,请他批评指导。他一看资料,就全明白,避免说一堆冗余无用的话。
那么,这样做还有一个好处,你认识一个新的朋友,当然是希望他能弥补你的不足,解决你的问题,提升你。但是,第一次见面,你不能说,“我现在遇到***问题,请您指导下。”这样既显得自己层次差,又太冒昧。对方如果能解决,也会觉得你太不客气了,第一次见面就要求帮忙。对方不能解决,也不好回答。回答“我能力差,帮不到你的忙”?这样肯定不好,出门在外,有五分能耐,都要吹成八分才能。哪有自贬能力,自贬身价的?这就给双方带来困扰。但是你写成文档就不同了,敢坦诚、公开袒露自己的缺陷,本身说明这个人有气量胸怀,是干大事的。这时候,缺点反而成了优点。对方帮不上,他可以赞扬你胸怀广大,既回闭问题,又相互拔高赞扬。对方帮得上,愿意帮你,他也会爽快指出。
你看,有这么些好处,节约彼此时间,给彼此容量空间,这也是一种尊重和处世之道。
11,同样,初次向人求问,别人回复了,要及时致谢回复。而不是赶着自己玩几把游戏,有一搭没一搭的与人交流。这样同样是无礼的表现。
想想看,如果有人向你请教问题,你转过头准备认真回答的时候,他漫不经心的在玩游戏,有一搭没一搭的回复你几句,你什么感觉?
如果是在外面,或者有其它事情耽误及时回复,也应该致歉,例如“老师对不起,我在车上,回复比较慢,请见谅。”
12,学佛的同修,包括出家的法师,称谓其他人、在家众,在比较正式的场合,或者写文章,出于恭敬心和欢喜心,可以称呼其他人为“菩萨”。比如一位法师要开讲地藏经,他这样做开场白,“诸位菩萨,诸位同修,今天,我们一起来学习地藏经”。
我在文章末尾,也常有这样的发愿文:“愿诸菩萨,听闻善法,脱困解厄,身心入福慧。”,这里的菩萨,指一切十法界众生,也包括您。尊重礼敬他们未来会成佛成菩萨,尊重人人的自性本性就有佛性菩萨性。
我们在道场,普通的学佛同修,不必常以菩萨互称。但是,如果对方做了一件很了不起的事情,我们常常这样赞叹,“哎呀,果贤菩萨果然不简单,随喜赞叹”。如果是一个小朋友也挽起袖子来帮忙洗碗,我们这样赞叹她,“哎呀,刘可欣小菩萨洗碗洗得真好,太棒了”。这里称呼的“菩萨”,有鼓励逗趣的意谓。
同样,如果对方做了错事,破戒了,他自己发露忏悔,我们也这样鼓励,“果贤菩萨能每日三省自己,已经很不简单了,随喜赞叹,愿您道业早成”。这是善意,慈悲,包容,鼓励。
安源 2021.06.03
问诊当中的一些礼仪
1,学会说“您”、“您好”。如上所述。教学指导虽然是收费性质,费用也比较高,但这个费用是指导一生的。祇树园医道堂本质上,采取的是传统师徒机制,授病患予治病疗病方法、养生长寿之法。老师所教授的知识的价值,远远超过病患所交学费。因此,病患须能尊师重道,谨以听受教导。
2,有一位少年,因为生病日久,也无经济能力,给予救治指导。在每次得到解答时,回答说“谢谢,受教了”。
那么,有疑而问,医生/老师解答,作为求问者,患者,一般不说“谢谢,受教了”。受教,是指有一定身份、社会成就、或者有一定才学的人,对别人的解答、启发,致以谢意和诚意,说自己受教了。甚至是屈服于别人的威胁和力量,留的狠话,来日要回来重新较量报仇的意味。典型的,比如电影里,黑社会头目,遇到更狠的角色,被打趴下了,被对方教训了一顿,“欺软怕硬算什么好汉,难道不知道天外有天?大丈夫应该行侠仗义,才是真豪杰!”于是这个黑社会站起来,悻悻然拱拳说,“陈某受教了!”
在戏剧里面,一个书生,一个进京赶考的考生,拜见老师前辈,或者有知识的人,受到启发和提点,谦诚的拱手弯腰低头礼敬,说,“学生受教了”。这是可以的,也是应该的。你看,他能走到进京赶考这个阶段,说明学有一定所成,起码已经是秀才了,有些知识底气。因为古时的秀才,已经是很高的学历,差不多相当于20年前的大学本科生,现在的硕士生。简单说,穷酸,矫情,需要有文绉绉矫情的资本。
反之,对自己的授业恩师,对日常相伴的老师,不能说自己受教,否则,就显得很是贡高我慢,自恃很有能耐一样。那么,比较好的,可以这么说,“谢谢老师,又学到了”,“好的”,“嗯嗯”,“感恩老师指导”,“学生谨记教诲”等等。
我们并不是要求学员、患者都毕恭毕敬,而是了解这些为人处世,与人相处的方法,对自己今后人生会有助益。换位思考,将来你功成名就了,有个小年轻来请教你问题,你耐心的解答,而后这个年轻人随意说个“谢谢,受教了”,扬长而去,你什么心情?虽然不一定生气,但心里也大概明白,这个年轻人和自己20年前一样,他总要再受些社会的苦头才能成熟吧。
3,每日汇报时,有问题,应详细汇报自己一天的饮食、作息、行为,和产生问题的原因。比如肚子痛,不能只说“老师,我肚子痛”。讲清楚原因,自己的饮食作息情况,有没有按照要求的功课去做,完成的情况怎么样,怎么引起的肚子痛,自己怎么进行解决,解决的效果如何。反馈详细,有助了解问题的起因。反之,如此笼统的一句话,医师无法了解具体,也不礼貌。学会一次性简单扼要、条理清晰、又能完整的描述问题,是对他人的尊重,节约沟通时间。
安源
2022.12.30