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比如在医院打点滴,可能会感觉恶心、厌食,这就是治疗过程中的应激反应。
对于西医治疗中的应激反应,大众普遍能接受,既然来了,就让它折磨就是,只能受着。
但是对于中医治疗中的应激反应,大众的接受度就相对没那么高。比如接受推拿后,被推拿部位可能会痛几天,这时候他就不愿意了。这么苦,下次不去了。吃个什么中药,吃后口干舌燥,他就会觉得药有问题,下次不去找这个医生了。
这是讲轻的应激反应。
重的应激反应,反应比较大,甚至可能致死。比如癌症化疗中,耐受不住,机体崩溃而死亡。
前些年,我老家认识的一位女同修,因为妈妈得了重度心脏病,她很相信原始点疗法,给她妈妈大量喝姜汤,给她推拿,大量的长时间热敷,结果,最后妈妈七窍流血,耐受不住暴毙了。这个道理很简单,长期生病的人,体质很虚弱,五脏六腑很脆弱,像小孩子的身体一样嫩弱。小孩子要是吃一杯白酒,或者吃一小碗辣椒会怎么样?可能全身涨红,血脉贲张,陷入高烧昏迷,乃至有生命危险。
我也曾遇到一些应激反应比较大的案例,前些年在洛阳一个寺院开佛医七,有位女患者,不会说普通话,讲的河南话,陈述自己的病情,我只能听个六七成。那么,让她趴下来,趴在按摩床上面,先给做个经络舒缓吧,也没用劲,刚过一会,她就剧烈的嗝逆起来,乃至上气不接下气。见她这样,立即停止推拿,给上对治缓解手段。过了一会儿,病人舒缓了下来,不再喘了。反应这么大,得问清楚了,找来寺院里当地的义工,边问边翻译,把她的情况完全了解清楚,再交代后续的治疗和调理方法。
可见,若没有比较系统的认知,即使是推拿,也会出状态,尤其是对于重症患者。
生活中的养生行为,也会有应激反应。比如遵从医生嘱咐,开始每天走路锻炼,但是过不了几天,膝盖就痛了,越走越痛,结果不敢走了。这也是应激反应。
上个月,有位同修反馈自己过去打坐,就会尿频,几次尝试都是这样,所以他就不敢打坐了。这也是应激反应。其实是因为不明白机理和对治方法,所以无法逾越这个难题。医案见 –>
那么,遇到应激反应,怎么办?一是需及时和医生沟通反馈,如果按照医生的方法也无法解决,那就找其它更对路,或更高明的医生。
拿运动中的膝盖疼痛来讲,难道那些专业运动员不会遇到?难道那些中年后才开始跑步的人不会遇到?难道那些因病开始运动的人不会遇到?
他们是怎么解决的?
所以,寻求解决的智慧才是关键,而不是回避放弃。
几年来,有赖于我自己从事于医疗,对机体有更深入的了解,能更好的调理自己的运动伤病,所以能顺利度过各种运动台阶。
运动台阶,是指运动过程中,都会遇到的运动伤病。比如心肺功能跟不上,导致心脏闷痛、咳嗽气喘。比如肚边痛,比如膝盖疼痛、脚踝疼痛、肌肉疼痛抽筋等。
应激反应,是处于弱平衡时,采取治疗调理手段介入,希望能提高平衡阀线,导致原系统震荡而激起的反应。
找张小猫的配图,小猫不高兴了,就呲牙嘶怒。可见,打破旧机制,总会有些痛苦。可是,克服了解决了就好了,学会适应。
安源 2023.7.26